1樓
101dr 發表於:2015/4/27 上午 06:06:39
越來越多讓人眼花繚亂的進口食品通過傳統電商、跨境電商、傳統商超和便利商店等管道擺在我們面前,但我們消費進口食品的方式卻並未發生變化:廣告把品牌植入我們的記憶,商家精心設置的擺放方式和定價方式會左右我們的消費決策,場景式的試吃試用再加上名人專家背書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口味偏好。
如果拆解我們的食品消費需求,大體可以變成「我想快點兒吃到它」、「我想吃我想吃的」以及「我想放心吃到它」三個細分需求。那麼,讓我們看看國外有什麼方式在解決這些問題。
1. 我想快點兒吃到它
成立於2012年的Instacart是一個專注於食品和日常用品配送的服務商,採用眾包模式採購和配送,也就是說它沒有自建的物流團隊,而是與獨立的採購配送員簽約,類似現在流行的各類專車服務的食品送貨版。Instacart主要收取物流配送費這點也不奇怪,因為遍地的雜貨店和高昂的人力成本,讓這種「懶人」需求被滿足的結果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價值。國情不同,但是這種需求同樣存在,近兩年快速發展的社區O2O正在以重資產、快燒錢的形式試圖滿足這種細分需求,只是看起來沒有它的國外同儕那麼性感。
2. 我想吃我想吃的
2010年成立的Wholeshare是一個很特別的食品電商網站,人們在上邊可以結成不同的買家小組,一般小組長會指定一些農產品食品及其供應商,買家小組以一定的週期來團購這些產品。看起來這是某種C2B的模式,如果針對初級農產品,又大有CSA即所謂社區支持農業的味道。相對傳統大工業下的食品消費,它給某些小眾群體更廣泛更多元的選擇;而相對概念偏公益而非商業的農場市集,它又更具**力和社區性。
如果說到目前為止仍然小眾且只覆蓋紐約地區的Wholeshare還算不上一個可行的食品電商模式的話,那麼比它晚一年才成立的Zipongo似乎就容易Copy2China了。Zipongo是一家以資料驅動的飲食健康服務商,簡言之它建立了多種工具幫助消費者學習健康的烹調餐飲方式、健康餐飲配方、詳細的飲食營養資訊,以及推薦、推送周邊商超相應食材和食品的優惠價格資訊,?明消費者制定健康飲食計畫及與此相關的財務規劃,當然在這些龐大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偏好資料建立起來後,建立自有的線下配貨體系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了。
通過線上線下結合、讓售賣產品與社區內容高度配合、把網站變成工具,似乎是更有前途、更能在電商平臺滿天飛的今天產生用戶粘性的好辦法。
3. 我想放心吃到它
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,食品安全問題其實是被模糊成了食品來源問題。因此滿足這個需求的方式,也可以簡化成食品來源資訊的去不對稱過程。比如已經小有名氣的週期購零食服務商NatureBox和同樣具有週期購概念的自製零食服務商Graze,都是與種植戶簽約原料直採,經由食品和營養專家制定配方,基於營養而非產品形態實現產品一定程度的定制化,隨著訂戶的增多和資料的累積,其對配方和原料在物理特性和財務指標上的控制也會更加精准。
突出食品來源透明化和營養資訊視覺化的,還有一個更加極端的例子是來自英國的The Food Doctor,這家主打飲食健康諮詢的服務商,不僅通過網站和用戶端售賣飲食健康書籍、自製零食和茶飲,還開設了若干線下飲食健康診所。
某種商業模式,我們大抵會因為它和生活貼近的程度、誘發我們心底需求或欲望的程度,以及可以想像的成長空間和商業回報,而稱其「性感」。那麼,我們身邊的食品電商模式之所以有顏值而不性感,就是需求尚未被細分、分工尚不達專業。
【101創業大小事/整理報導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,請來信告知。
客服信箱:service@101media.com.tw